金融科技(Fintech)近幾年來“橫空出世”,成為金融界最火熱的一個新概念。一般人會覺得金融科技聽起來很新穎而且有趣,但是離日常生活和工作好像有點遠。不過對于銀行來說,早已習慣每天面對金融科技:這是一個銀行繞不過去的挑戰(zhàn),更是一個銀行自我革新的歷史性機遇。澳大利亞未來學家 Brett King 說,“未來銀行會無處不在,但不在銀行”(Bank 4.0:Banking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從現在到未來的這座橋梁,正是金融科技。
嚴格意義說,金融科技并沒有統一的、明確的定義。國際金融穩(wěn)定委員會(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認為金融科技是在金融服務業(yè)發(fā)生的科技創(chuàng)新,這些創(chuàng)新催生對提供金融服務具有實質性影響的新業(yè)務模式、新應用、新程序或新產品。
香港金融管理局認為,金融科技大體上包括人工智能(AI)、區(qū)塊鏈(Block chain)、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數據(Big Data)(俗稱 ABCD),可涵蓋支付、清算和結算、存 款、借貸和資本市場融資、保險、投資管理和市場支持等諸多金融領域。
回顧歷史,科技多次深度影響銀行業(yè),推動銀行業(yè)務發(fā)展。比如大家很熟悉的ATM 機,在1960年代問世后,50多年來一直是銀行客戶存取現金的最重要途徑之一,完全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又比如,1970年代IBM發(fā)明第一代刷卡機后,刷卡便成為銀行客戶日常購物的一個主要支付方式。到了1990年代,互聯網得到廣泛使用,銀行客戶開始通過網絡管理個人銀行賬戶,賬戶查詢、轉賬、投資 等不再需要客戶親身光顧銀行。在2000年代,蘋果公司推出第一代智能手機,發(fā)起手機革命,手機銀行隨即成為一個新的潮流,成為續(xù)物理網點和網絡銀行之后的銀行第三個主要獲客渠道。這些大家熟知的例子,充分說明了科技不僅提升了銀行效率,更是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
最近幾年以ABCD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崛起,一開始的故事和以往有些不一樣。這次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先進的科技能力、數據整合能力和經營理念,快速滲透入銀行傳統的“勢力范圍”,對傳統銀行“降維打擊”,傳統銀行處于被動應對的局面,業(yè)務板塊面臨被“解構”的危險。比如在中國個人消費支付領域,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和騰訊的微信支付取代銀行卡成為人們最喜歡的支付方式。又比如微眾銀行,專注于普惠金融,其“微業(yè)貸”產品,提供高達300萬元人民幣的小微企業(yè)貸款,最快可于1分鐘放款到賬,超高效率遠非傳統銀行可比。
傳統銀行在巨大挑戰(zhàn)下,紛紛舉起金融科技大旗,從前中后臺全方位自我改造。美國的摩根大通、高盛、第一資本等銀行的金融科技應用居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的平安銀行(000001,股吧)和招商銀行(600036,股吧)是業(yè)內翹楚,已成為科技化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等國有大行則緊追不舍,全力提升科技水平。
這使得銀行和金融科技企業(yè)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了。這一次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了,這也許是“金融科技”這個詞的內涵。未來銀行,是一個科技化的銀行,還是一個做銀行業(yè)務的科技公司?未來銀行,是業(yè)務驅動IT,還是IT驅動業(yè)務?
從金融科技對傳統銀行的具體影響來看,金融科技對內提升銀行的營運效率,對外拓展銀行業(yè)務,銀行的組織形式、管理方式和企業(yè)文化隨之改變。IT部門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成為銀行的一個核心競爭力。從銀行和社會的關系看,開放銀行成為趨勢,銀行成為連接客戶、商家和政府的紐帶。銀行以客戶為中心,構建金融生態(tài)圈,全方位的解決客戶痛點。
從展望未來趨勢回到當下,我們發(fā)現在當前疫情全球蔓延的時刻,金融科技剛好是應對疫情沖擊的最有利武器。銀行的遠程開戶、線上交易和支付、極速放款等基于金融科技的服務,減少人和人之間的物理接觸,既防止了疫情擴散,也更快的為中小企業(yè)和個人提供亟需的資金。金融科技極大的增強了銀行抵御風險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金融科技已是諸多銀行的中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銀行寄望依靠金融科技,迎接來自網絡銀行等金融科技公司的嚴峻挑戰(zhàn),實現從傳統銀行向數字化銀行的跨越。
作者供職于中國建設銀行(亞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